古早味里话节气

2023-08-25 12:06:44 来源:东南早报

■本期执行:张美娟

四方食事,汇成泉州一方人间烟火。近日,晋江古早味与鲤城古早味来了一场亲密对碰。64道古早味菜肴汇成一席“世遗泉家宴”,将传统的二十四节令融进一碟一味、一时一餐。让人们在用餐过程中对节令保有敬畏感,也顺应节令,吃时令美食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福建民间文学交流中心研究员、闽南文化学者洪泓表示,泉州人在吃的方面从来不会亏待自己,既有精烹细馔的讲究,又有不时不食的随性。“这里吃小吃就像在‘吃历史’,道道是‘非遗’。”

今日《最闽南》,就让我们在不时不食中,在浓浓的古时味中,话节气,品时令。

节气:立春、雨水

俗语:一卷不成春,万卷春如醉

古早味代表:春卷、红枣百合银耳汤、花生汤

春卷:立春,二十四节气之首。在咱厝,立春有吃春卷、春饼的习俗,寓意“喜迎春季祈盼丰收”。薄薄的春卷面里,包的是最鲜嫩的时令美食。咬一口,满是春的气息、春的味道,鲜活、生动。

红枣百合银耳汤:“先来甜一口。”在咱厝,但逢喜事,但凡“吃桌”,红枣百合银耳汤必不可少。寓意“头甜尾甜”,事情有始有终、和和美美。这道汤选用银耳、百合、莲子和红枣等制成,不仅清甜爽口,还能滋补润肺。

花生汤:咱厝餐桌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。芋头与花生组合成最佳拍档,吃在嘴里,绵密酥,甜而不腻、满口生香、老少皆宜。

节气:春分、惊蛰

俗语:肥蚵肥韭菜

古早味代表:海蛎煎

“春分惊蛰暖和和。”这时节,万物复苏,风和日丽;这时节,最应景的美食当属海蛎煎。海蛎学名叫“牡蛎”,阮厝也叫它“蚵仔”,是闽南古早味诸多美食中非常百搭的食物之一,煮汤、卤面、炸物,都离不了它,既可“做主”亦可“备胎”。而海蛎煎,更是多少咱厝人的“心头好”、家乡记忆呀。

海蛎煎的原料有蚵仔、葱花,辅料有地瓜粉、鸡蛋等。吃起来,满是海的味道,满是山的味道。

节气:小满

俗语:小满胜万全

古早味代表:炸醋肉、菜粿

小满时节,瓜果丰盈。此时,来盘炸醋肉,来盘炸菜粿,那可就“大满”了。

泉州传统家常菜炸醋肉、炸菜粿,可谓四季皆宜。

醋肉:醋肉既可以当“主角”,也可以做“配角”;即可登堂入桌,也可是路边小吃。那外酥里嫩、略带淡淡醋香的美食,牵动着泉州人的胃,更融入泉州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。

菜粿:几乎每一个泉州人的家乡记忆里,必有菜粿的一席之地。刚油炸出来的菜粿,表皮呈金黄微焦,一口咬下,内馅洁白、软滑。不管是三五好友聚会,还是酒店宴席,菜粿常是必点菜之一。

节气:夏至

俗语:夏至翩至粽香四溢

古早味代表:碱水粽

盛夏意浓,端阳翩至。咱厝谚语有:“未食五月节粽,破裘呣甘放。”意为五月节(端午节)未到(天气乍暖还寒),冬衣别那么快换掉,这也体现了咱厝人将节令教育融入餐桌上。

端午节,咱厝素有吃粽子的风俗。洪泓表示,在这个夏日时节,相对咸粽,碱水粽更好看、好吃。这是一种用碱水煮熟的粽子,色泽金黄透明,吃起来香味浓郁、软糯绵甜,很耐存储。当然,吃的时候别忘了沾些白糖或者蜂蜜。

节气:小暑大暑

俗语: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

古早味代表:米粉米线芡

在这炎热时节,来一碗米粉米线芡,爽滑好入口,热气齐散。

这道美食,米粉的韧性融合进面线的软糯,炖煮出来的胶质黏稠得如同勾芡一般。三层肉与大骨汤,蟹肉与鱼肉,一山一海,水乳交融,每一口都充满鲜甜的味觉体验。

米粉米线芡,从田边地头走到酒店饭桌的烟火寻常。吃的是味道,折射的却是咱厝人的智慧与包容。

节气:处暑

俗语:处暑吃鸭,无病到家

古早味代表:姜母鸭

“处暑吃鸭,无病到家。”民间有处暑吃鸭的传统,在泉州,姜母鸭首当其冲。

姜母鸭、吊炉鸭、荷叶鸭、白切鸭……咱厝人会吃鸭,也懂得如何运用火候上的“十八般武艺”来吃鸭,甚至到了讲究时令与鸭肉品种、产地的地步。

洪泓表示,姜母鸭适合进补养藏,在这种换季的季节,及时进补保暖防感冒。姜母鸭以本地散养的红面蕃鸭为原料,“姜母鸭主要的并不是母鸭,而是一定要用本地的姜母烹饪,姜母经过充分的美拉德反应,会散发出热烈饱满的浓郁香气,故姜母鸭的灵魂不在于鸭,而在于姜母。”

鲜香扑鼻的姜母鸭,肥而不腻,咸鲜回荡。繁忙日常,来一道姜母鸭,抚慰一日辛劳。

节气:秋分

俗语:秋风起,蟹脚肥

古早味代表:闽式桂花蟹

花有信,蟹也有讯。见到桂花便想吃“桂花蟹”了。忝为泉州古早味的“桂花蟹”,含义委婉,意境甚妙。

在泉州人的餐桌上,闽式桂花蟹从不缺席。雅,可为宴席名品;俗,可为家常佐餐。桂花蟹其实与桂花没有什么关系,主材的梭子蟹肉质尤为细嫩,凝脂如雪的蟹膏,白嫩如玉的蟹肉丝,与鸭蛋、荸荠等同炒后,蟹肉与蛋液混为一体,犹如一朵朵金灿灿的桂花散落盘间。更绝的是,菜品中加入的五花肉令其山鲜、海鲜两鲜并举,成就了一场烟火气与文化味的邂逅。

节气:寒露、霜降

俗语:寒露不算冷,霜降变了天

古早味代表:拳头母、煎松菇苏糕

一叶知霜降,一雨感深秋。寒露、霜降时节虽然天气渐寒,但秋膘不能老贴,此时宜平补,多食清淡健脾养阴的食物。

拳头母、煎松菇苏糕大念“山海经”,既有海之味的鲜、嫩特色,又融合了山之味的咸、浓特点,味道鲜美,多吃不腻,温和健脾。

拳头母是由特有的黑猪后腿肉用木槌敲打到筋肉分离,将筋挑起来,再拌当地地瓜粉搅和成团状,放入鱼汤里煮熟,让鱼汤的鲜渗入黑猪肉里提鲜。

煎松菇苏糕,闽菜传统做法。苏糕是将鱼肉和猪肉分别打成泥后混合搅拌均匀,通过蒸制而成的一种特色闽南美食。据老一辈介绍,七八十年前,猪肉比较匮乏,闽南一带盛产鱼类,于是手工艺者就在材料中加入一部分的鱼肉。苏糕可作点心配料,又可作汤,是闽南人饮食丰富的见证。

各种鱼鲜海货的加工制作,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泉州古早味,滋养讨海人的一日三餐,也见证了咱厝人闯海保家园的无畏精神。

节气:立冬

俗语:立冬有食补,春来勇如虎

古早味代表:牛三宝、切蒸牛腩

立冬意味着冬天正式来了。俗语:“立冬有食补,春来勇如虎。”立冬是一年进补的最佳时节。咱厝人历来比较注重“补冬”,这个节气饮食上的主旋律就是补。旧时这日,厝边头尾家家户户杀鸡宰鸭,富裕人家猪牛羊都安排上。

补冬食物从山上跑的、海里游的到家里养的,其中牛肉是永恒的主题之一。洪泓道,在中国古代,牛象征着财富,被列为最高级的祭品。李白在《将进酒》中豪情道:“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而泉州人对牛肉的热爱也是天地可鉴,街头巷尾,随处可见的牛肉馆,任君选择。

牛肉不仅滋补养气,还百搭,价格且亲民,可谓“补冬”之良将。节气美食如切蒸牛腩、牛三宝,牛三宝为金钱肚、牛筋、牛腱子,加入各种香料相互成就,熬出馥郁香浓的牛杂汤,浓厚的香味,诱人的汤汁,暖了身心,使得入冬有了满满的仪式感。

节气:小雪大雪

俗语:小雪清肠,大雪进补

古早味代表:土笋冻、菜头酸、章鱼

经历立冬一顿滋补后,咱厝有“小雪清肠,大雪进补”之说,刚好“冷三拼”土笋冻、菜头酸、章鱼顺势接上。

每年冬春季节是“土笋”最肥美之时,依靠有一副革囊闲适栖居于泥穴中,似春笋般成长着,“海脚人”一锄一只,本真质味,壮阳补肾。

洪泓表示,土笋冻被称为阮厝的“冬虫夏草”,以土笋熬制的汤富含胶原蛋白。冷冻后,果冻状的汤汁包裹着鲜嫩的土笋,再浇上佐料,美味无比。

“十月萝卜赛人参。”菜头酸口感酸酸甜甜、清脆可口,且清凉败火。早年,闽南人家,家家都会做菜头酸给小孩当零食。

而章鱼属于高蛋白食材,蛋白质并不逊色于平常的牛肉、猪肉和鱼肉,更是牛奶蛋白质含量的6倍,且含有人体全部的必需氨基酸。

这盘“冷三件”凭借自己的清爽、弹脆,成为时令美食。

节气:冬至

俗语:冬节大如年,人间小团圆

古早味代表:三鲜汤、鱼卷

美食不止滋味,更有念想。

俗话说:冬节(至)大如年,人间小团圆。咱厝亦有俗语:“冬节没倒(回)来无祖、年兜没倒来无某、清明没倒来无谱。”

这天除了祭敬先祖外,一家人也会来碗甜甜的“冬至丸”。欢聚的餐桌上,硬菜当主角,由肉羹、马鲛羹、水丸组合的三鲜汤应景登场。

“马加羹”实际上是“马鲛羹”,民间素有“山上鹧鸪獐,海里马鲛鱼”的赞誉。“马加鱼”肉嫩、刺少,即可做羮类,也可揉成鱼丸,加上Q弹有嚼劲的水丸、肉羹,使这道汤更加丰富。圆滚滚的汤丸,碧绿的葱花,金黄的葱头和姜末,喝一口汤顺滑爽口,尝一口鱼香绕齿,在此节令最合适不过。

同样主要由马鲛鱼鱼肉加工制造而成的鱼卷,也是宴度及家常菜的一道特色菜。

坐拥山海,海纳百“味”,泉州的古早味,深藏山海之味,包容且深厚。节令美食,承载了无数泉州人的岁月情怀,是食,更是味儿。

关键词: